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我的导游生涯 > 23 会议团的前世今生(上)

23 会议团的前世今生(上)(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出乎意料的是,培训班一炮打响,全国各地报名踊跃,电话、传真响个不停,第一期竟报名了200多人。由于没有接待经验,他们托朋友找旅行社帮忙,旅行社和会议培训公司,本来就是一个妈生的孪生兄弟,结合到一起就是珠联璧合,你拉客我接客,各赚各的钱,互相需要,难舍难离。当时培训费不敢多收,600一人,加上房费的回扣,一个学员产生的利润近千元,这样,之前的成本就如老鼠尾巴上的芥子那么一丁点儿,不足挂齿了,扣除成本,一个培训班利润近18万,扣除给协会的2万多,塞给主办人员1万,还剩15万,一人分了快4万。这一炮打响,让这几位看到协会的价值,协会在别人眼里就是养老院,是一头没用的铁牛,但在他们眼里,它能拉出金蛋蛋协会的杀手锏就是“中国”这两个金字,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都是中央集权,地方得服从中央,以至于这些没用的协会,犹如人身体的盲肠,发炎时还能要人的命,但它挂上“中国”两个金字,就能代表中央,很多地方财务报销,只认带有“中国”二字的培训通知,他们哪里知道,这种培训研讨会的生产车间与地沟油的生产车间一模一样,虽然挂着金字招牌,实际上却是小作坊,黑作坊。

他们几位随后又和协会办了几个培训班,每期都很火,终于淘到了第一桶金。有了钱就有了底气,他们已不满足只与一个协会的合作,紧接着租了大办公室,招兵买马,又与其它几个协会进行合作,业务越来越大,一年的利润竟不下数百万。协会本来是养老院,但价值被发掘出来,让里面坐冷板凳的工作人员和前任领导又抖起来,也是每日饭局,夜夜笙歌,有人捧,有人陪,还有钱拿。一时间各种协会、学会、部里的出版社、中心、杂志社,又成为香饽饽。

四人的公司越做越大,每个人都赚的腰包鼓鼓,但随着业务扩大,四人对经营和发展方向也出现分歧,偶有矛盾,四人中的老大看到了其中的危机,终于有一天,他召集大家喝酒,大家推杯换盏,喝得十分尽兴。正在高兴头上,老大放下酒杯,半晌无语,其他三位也把酒杯放下,安静下来,疑惑的看着老大。老三问老大:“怎么啦?”老大叹了口气,说:“合久必分,我们看来得分开了。”老二性格最耿直刚烈,一听要分,着急了:“老大,哥们几个好好的,干嘛要分啊?我不同意”其他两位也不同意分,老大说:“家太大了,管理很麻烦,我们分开各立山头,独自发展,但业务上藕断丝连,互相支持,这样我们才能越做越大,一手遮天啊再说了,咱们四人都具备独霸一方的实力,我们永远是兄弟,永远联手,这不是更好吗?”大家终于明白了老大的苦心,暗暗佩服!于是这四个人把公司分成四家,大家按老大的安排,互有竞争,又互相支持,后来都越做越大,其他人一看他们发了财,蜂拥进会议圈,但都难及其项背。这四家就被称作会议圈的“四大家族”。其他对手一旦有做大的可能,这四家便联手封杀,他们有的是资金,有素质极高的策划人才,有公关高手,哪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们也要将对手封杀。但中国的协会、学会、中心、出版社、杂志社,高校上千家, 协会还有分会 ,还有部门,有些协会、学会分部再分部,分会再分会,承包出几十家,一时间一片混战,每天,全国各单位都收到大量来自中国各协会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的信函,通知,一拿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此时,互联网的出现,让四大家族看到新的途径,特别是网络电话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通讯的成本,电话联系成为会议团的组织手段,这新式武器一上马,立刻大显身手,以前200-300人的培训班,已实属不易,现在由于电话直达,直接以学会名义发传真通知,精确打击,1000人的会议也不在话下,这让他们发了大财。随着收费越来越高,每个学员利润都在1500上下,甚至更高,一个培训班净收入几十万是家常便饭。但没多久,其他对手也用上这武器,又是一阵电话混战,各政府单位、学校、医院、楼堂馆所,每天接到来自北京的办班电话无数,不胜其扰,但这就像妓女,虽然很烂,但需要啊各单位员工,每年都会借培训的名义出去一趟到两趟,这也算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福利,但得师出有名,来自北京的通知、邀请函就成了披在外表的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这培训班能学啥?无非是走走看看,吃吃转转,但这通知和邀请函需要啊,没有它,谁敢批你出去?凭什么合法报销?全国吃财政饭的人员近四千万,加上各种国企、学校、医院,能使用公款出门的人员五六千万人,每人每次出门平均花销(含路费)4000元,这还不算有些单位一年开会好几趟,各位看官,你算算这一年的花销,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中石油也不是对手啊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花销,领导们如果前往香港、台湾、俄罗斯、欧美,还得多花多少钱?还有吃喝呢?会议团考察,一样吃团队餐,领导们哪受得了,晚上那顿夜宵,可想而知得多丰盛。

随着四人的继续攻城略地、开疆扩土,老大再次感到危机,又召集四人喝酒,也是酒到半晌,老大说:“各位,目前我们已经发展的太快了,咱们吃的是政府的饭,规模太大可能随时会被盯上,危险就在前方啊! ”大家一听有道理,赶紧让老大想对策,让他指出路。老大沉思了会,眼睛一转看了他们,低沉的说:“分,还得分。”其他三人目瞪口呆:“还怎么分?”老大便如此这般,说得大家直竖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欲知老大如何安排,且听下回细说

我的导游生涯

23会议团的前世今生(上)

9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沙尘暴袭击了京城,暗无天日,空气中迷漫着尘土的味道,人们纷纷躲进屋里,关门闭户。一群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正在房间闲聊,经过动荡年月的他们,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家都很迷茫。此时中国正经历一次经济的阵痛,通货膨胀高企,企业纷纷破产,神州大地也象此时的北京,为乌云所笼罩。

他们都来自老少边穷地区,都希望能扎根北京,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现实很残酷,没有门路的他们能找到的单位都很一般,虽然解决了户口,但也只能解决温饱。此时,其中的一位带来了一条信息,说:“我的一个本科同学分到某部委的一个协会,经常组织培训,但单位人手不够,搞得特累,希望社会上的机构能够合作。”

听到这条信息,另外一位研究生敏锐的顿时察觉到其中的商机,当即与其他几位商量,准备大家共同出资,把这个活揽下来。有的人对经商没兴趣,只想好好上班,最后有四个人同意合伙,掏钱入股。

中国的协会,地位尴尬,很多都附属在各部委,主要就是为了安置退居二线的领导,或者新进部委的职员,没什么行政职能,但讨厌的是它还带级别,有道是:“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协会就是那不带长的参谋,说是研究机构,绝大多数没有研究成果,很多协会只是挂个牌子,刻个章,有间办公室,而且办公室很少开门,所以行内人常说:“协会协会,吃完就睡。”这种协会还不在少数,有些部委有几十个协会,名字都还差不多,加上各种中心、出版社、杂志社,简直就象松鼠的大尾巴,这些权力边缘的机构,就是组织各种会议的主力官员在台上和台下那截然不同,在台上唱戏时,手握权力,星光璀璨,人人追捧,个个奉承,退到台下却如丧家之犬,门庭冷落。很多退到协会的领导依然保持极好的作息习惯,早早到单位,但茶缸里的水你得自己倒了,好多人见面也不再问候,哪怕同在一部电梯里,尤其在任上飞扬跋扈、不干人事的领导,退下来立刻无人问津,只能每天悄悄的来,再悄悄的离开。。。。。

那几位研究生自从决心一战并掏了积蓄,也是忐忑不安,他们都是寒门子弟,兜里能有几个钱?好在当年研究生已算工龄,不但入学免费,而且每个月还有工资可领,但还得吃饭花销,所剩无几,这些钱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还得再向亲戚朋友借一部分。没做过生意就直接下注全押,颇有点当年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意,不成功,便成仁

开始创业,他们首先得租个办公室,好歹有个收信地址,并安了部电话,那时候北京租房便宜,但装电话贼贵,几千元一部。他们在人大西门外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房子,只安了一步电话并连上传真机,但这一步就是中国现代会议会展行业迈开的第一步

与协会签订了简单的协议,他们正式运作。他们把协会需要培训的内容拿到,自己设计培训文件,挂上协会的抬头,然后协会一看合格,给予盖章。拿到盖好章的培训通知,他们马上联系印刷厂刻板印刷,并印制带有协会落款的信封。之后,他们找勤工俭学的学生抄信封,按电话中国黄页簿抄写地址,抄完信封他们又找学生塞入培训通知,并糊好信封,然后到邮局统一邮寄。那时候邮政已开始改革,也讲经济效益,为了拉客户,成批发信自然有优惠。

发完了信,大家长舒了口气,接着就是等待。那年月发封信,从寄到收,得三五天,边远地区得10天半月。难熬啊,他们四人如坐针毡,投入的不少,还有借的债,万一打水漂,那只能到处要饭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