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花墩笔记 > 第五十三章 点药1

第五十三章 点药1(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老鹰抓小鸡……水底捞月……望夫石……前空翻,后劈腿,一个造型接一个造型。

“好!”

人们在一旁观看。喝彩。鼓掌。

顺便说一句,一个“小麻头”在地上“滚蒲芦”,这些看客们照样会喝彩,鼓掌。

“对。点药!”

花墩的子民们,凡是听说了王小粜会“点药”的消息的人,几乎全吓了一跳。从那以后,村人对他,甚至还有他的父母,果然都多了几分敬畏。弄不好,万一被王小粜的金手指点上那么一点,那还了得?以后,对王小粜还有王粜,能离远一点就远一点,敬而远之。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自从学会了“打拳”与“点药”之后,王小粜每天在自家院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鸡起舞。前劈叉,后空翻。然后“洗牌,抓牌,看牌,出牌……和了。”。王小粜的双手随便在一块砖块上猛然一啪,一块砖整块都碎了。乍一看,还真是像模像样。一会儿摆一个造型,叫“金鸡独立”;一会儿又改一个造型,叫“嫦娥奔月”;一会儿又设一个造型,叫“猴子捞月”;一会儿又换一个造型,叫“蜂脱网”……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只要碰到一位稍稍懂行一点的人,就会一眼看出,他一招一式所展现的都不是“武术”,而是“舞术”——花拳绣腿,胡弄人而已。

一日,在大会堂门前的土场上,人群集中的地方,有人怂恿:

何谓“点药”?

“点药”即“点穴”。

一般的乡野草民,蚕妇村氓,是很容易将谐音的字、词相混淆的。其实,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学无术如不佞辈,又何尝不如此?迄今为止,不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汉字。为了能让普通的市民听“懂”或者说是看懂,鲁迅先生的小说经典《阿q正传》,甚至不得不将小说中的“自由党”翻成“柿油党”。如今,张顺老弟也想步一下先生后尘,为了能使更多的读者“糊涂”,故意将“点穴”写成“点药”。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点穴”本是指一些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武林高手的一种独门绝技,将全身的气功运用在一根或者两根手指上,然后点在“某”人身体上的某部位。这“某”人立马就会动弹不得。“点药”往往能起到一招制敌,或一剑封喉的奇效。轻则伤,重则亡。要想“解穴”呢?则“解铃还须系铃人”。

花墩的子民们,不知何故,却一直错误地以为,“点穴”即“点药”。他们觉得,光靠气功,哪有如此大的能耐,气功师一定是借助了某种药物的神奇力量。点中了人身上的某个死穴,才能克敌制胜。——故称“点药”。

“王小粜,打套拳给众人看看。”

王小粜说:

“好!”

大凡武林高手,都不会轻易出手,千呼万唤不出来,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然而,王小粜却说“好”。仿佛是故意要在人前摆弄。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流行于花墩一带的一句俗话:越是半瓶子,越是爱晃荡。

看哪,这“半瓶子”又在晃荡了!

王粜夫妇有五个女儿,却只有王小粜这么一个儿子。于是,把他当成了掌心里的宝。为了儿子长大后,不受坏人欺侮。——在乡下,一般势单力孤的家庭往往容易受人欺侮。所以,王粜早早就将儿子送入竖店的一个“武术培训班”去训练武术。一则可以强身健体,二则对乡邻们也能起到一定的镇慑作用。三、有了武功,“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不吃眼前亏。”“路见不平一声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这一年的暑假,还在上初中的王小粜,就被送到竖店镇沈坎头村的一个老拳师家里,学武术去了。刀枪剑棍,王小粜在老拳师家里一呆就呆了两年,据说两年时间,他就已经学会了“气功”。更出乎众村民意料的是,据说,王小粜还学会了“点药”。今后,如果有人胆敢与他吵架,万一哪个不怕死的被他点中命脉,那亏就吃大了。

王小粜在某“武术班”学了几套“武术”,又在沈坎头村的那位老拳师家里学了几套拳术。王小粜回到村里,王小粜的父亲王粜就在人前吹嘘说:

“我儿子王小粜,不仅学会了打拳。他还学会了点药!”

“点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