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天行有常 > 天行有常 第110节

天行有常 第110节(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但是天子的意志毕竟是不容改变的,他不愿意让诸王出阁领政, 而是像从前则天皇帝圈养不合自己心意的子孙一样将自己子孙圈着不让他们干预政事, 朝臣们也不会为皇子们抱屈。

事实上,朝中的位置就这么多,诸王参与朝政,就代表着他们这些大臣的份额被分薄了, 所以说当初他们能对着姚崇任相的条件装聋作哑,甚至是大力支持,现在, 在姚崇离世后,他们也不会缺心眼儿地为诸王说话,让他们有干预朝局的机会。

朝堂已经够乱了,皇室宗亲还是玩他们自己去吧。

饶是李嗣一深受皇宠,也不能逃脱和诸兄弟一般的命运。

又过了几日,废后王氏以后礼入葬的旨意就发出去了,虽然下葬的地点依然不是帝后应当合葬的陵寝,但是朝臣们对此已经很是宽慰了。

李嗣一也借着这次的上书正式入了朝臣们的眼,如今的他,在朝臣们的心中总算不是“武氏女之子”、“帝宠颇厚”这样刻板的印象了。

但是被人拿来同孝敬皇帝、章怀太子这两位由武则天所出、但常与母亲抗争、向有仁名的长辈相比,李嗣一总也觉得怪怪的。

他看起来就这么像这两位前辈一样是个早死的命,还是说他的阿姨武惠妃在朝臣们看来已经像则天皇后一样“邪恶”了?

作者有话要说:  武惠妃:简单点,表现的方式简单一点~我才是你的亲阿姨,不用上赶着打我的脸~太子之位离你会更近点~

李嗣一现在的做法,其实是为了不让李隆基日后后悔,毕竟李隆基是天子,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柄,两相比较,他的位置是要比武惠妃重的。

还在气头上的李隆基看见宠妃所出的宝贝幼子的上书,居然是给废后求情,顿时来了兴趣。

李隆基现在处在一个“你们越是不让朕干什么,朕偏是要什么”的状态,他在朝政上还是明君,然而这类明君,在女色上多是有一些不同于大臣们希望的圣主标准的偏好的,毕竟朝政方面已经尽力地压抑自己的脾气了,总不能在后宫女色上还要委屈自己吧?

只不过看后来人们多是称赞开元时期为盛世,指摘玄宗后宫的祸国对象是后来的杨贵妃而不是如今的武惠妃就知道,李隆基这个时期还没有完全地放纵自己,也就是说,废了曾经对自己多有助益的发妻,又让她以不相符的身份下葬,他日后迟早都是会后悔的。

与其让他日后后悔,再推卸责任、迁怒武惠妃,倒不如现在就把这条路堵死,顺便让他看看,李嗣一是一个多么仁厚的好儿子。

李嗣一:没意见,祖宗们怎么教我就怎么学~

所以,不背锅。

第147章 封禅

开元十三年, 因诸王日渐长成, 而不宜在宫中长居,天子下令在长安城的东北区域,主要是大明宫南部的永宁坊和兴福坊之间修建王宅, 供以成年封王的皇子居住。

唐长安城是在隋长安城的基础上建立的, 中间的格局有所改动, 但是基本上还是符合轴对称、以宫城所在为中心的原则,营造诸王宅,可想而知,以天子如今的皇子规模, 诸王宅毫无疑问是要扩大的, 所以说, 即使是基础的宅邸建造, 加上选址与规划, 也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

说白了,不过是李嗣一展现自己、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罢了。

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那么在实行之前,李嗣一已经想好了应对李隆基问询的方法。

出生于开元四年的李嗣一,到王皇后去世时的开元十二年十月,也不过是九岁的年纪,所以他的理由不可能从朝局之类的大方面出发,只能从小的方面来体现。

第一,自然是因为王皇后是李隆基的发妻,是他明媒正娶的元配,从礼法方面来说,李隆基废黜她已经是让人遗憾的事情了,死后给予她足够的哀荣,其实是个足够好的补救方法;第二,则是因为在皇子们知晓的本朝掌故当中,她也算是助李隆基良多的贤内助,从前与李隆基感情也甚好,要不然,她的家族也不会有那么的荣宠在,两人之间到底是有情分在的,只不过如今李隆基正在气头上,不愿意想罢了,作为一个贴心的好儿子,李嗣一当然要为阿耶着想,不让他未来留下遗憾;第三,则是从李嗣一自己的角度说明的,李嗣一与李嗣升交好,这是宫中都知晓的事情,王皇后的事情,伤害最大的,除了她的母家、亲眷,就只有她的养子李嗣升了。出言让王皇后死后享受理所应当的哀荣,也算是李嗣一能为与他交好的兄长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吧。

专门向李嗣一问清的理由,又听到王皇后死后李嗣升哀恸不已的表现的李隆基,虽然默然不语,却在李嗣一像模像样地上书后专门奖励了他一番,又另外赏赐了李嗣升部分财物,以作宽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