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道德经讲义 > 道德经讲义 第23节

道德经讲义 第23节(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世人大都是心胸不宽,点滴计较,斤斤计较。宁可我亏人,绝不被人亏,不愿吃亏,只想占便宜。宁做一个看财奴、小气鬼、吝啬鬼,也不愿献出一点所得去帮助困难的人。人常说:“聚财如聚祸”,这是有道理的。钱财之性喜于流通,似流水一般,在社会上穿梭流动,利益百姓。流水清澈活泼,人人喜爱,它自身在流动中新陈代谢,生命才能不息。死水易于腐臭生虫,滋生细菌,丧失生机。聚财之理亦同。所以人得财如囤积过多,犹如堵塞水流,终有一日会决口泛滥,自取灾殃。所以,应当尊重财物的特性,让死守的“钱水”流通,分给众人共享,方合自然道性。

古训曰:“人算不如天算”。得与失皆有自然法则。世间之事理,皆是得失相随,失得互变,得与失本是一体之两端,极至而返。平衡法则,乃是宇宙间的不变规律。故有名必有利,有利必有害;有贵必有荣,有荣必有辱。得之于利,必亡之于害;得之于荣,必亡之于辱。“大贵”伴之以“大贱”,“大利”伴之以“大害”,“大荣”伴之以“大辱”,此皆是“亡”与“病”之由来。病与不病,亡与不亡之理,全在各人心上去把握。古训“知足者常乐”,便是治此“亡”、“病”之良方。

修行之人,本应无得无失,忘名淡利。倘若不可求却强求,不可得而强得,那样无异于飞蛾见夜光,知进而不知退;又如苍蝇逐晓窗,知往而不知返,未有不病于得失存亡的困境中。是故君子深明得与亡之轻重,而不肯妄劳其心,妄耗其神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

“是故甚爱必大费”,甚爱色,损精神;甚爱财,累心身;甚爱名,损德性;甚爱情,堕(duò)轮回……。身心世事四虚名,多少迷人被系萦。祸患只因贪权利,轮回都为爱缘生。故人所甚爱的东西,往往执着追求,念念不忘,天长日久,必大费其神,所求者多,所得者少,所失者多,甚至适得其反,以至于得不偿失,故言“大费”。

大道无形,大德无名。自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不少,皆是广积厚德,广累善行,为天下万民造福,为世人所难忘,故而代代相传。此类盛名并非侥幸贪求而得。因其功德昭著,福荫子孙,所以名扬天下而不朽,流传万世而不掩。身在世时名已立,身去后而名长存。譬如太上圣祖著《道德经》五千言,有万劫不坏之德名;释迦佛宏扬宇宙大真理,有天下尊崇敬仰之祖名;孔子教五德伦理,有传留万世之圣名。当时三圣何尝有心去求名,皆是不求而名自有,不扬而名自扬,故永留存在中华子孙后代的心中。

今人不知名与实的辩证哲理,只求华表,而不讲实际;只求名声,而不顾德行,追求虚荣而不遗余力;甚至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不惜损德败性,而害其心身。到头来,身败名裂,名身双亡,一无所得,岂不悲哉?修真者当以此为戒,勿求修真之虚名,当讲心性之实证,切实在修心炼己上下功夫,才能不虚度时光,得到性命双修之实效。

【身与货孰多?】

“身与货孰多”,此句河上公注曰:“财多则害身也。”身有真假之分,寿有长短之别。佛家论形体之身,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称谓。就其性体而言,见真性、成大道者,谓之“法身”;法性成就应感而化者,谓之“应身”;人之肉身,则是一手携着福报,一手提着业力来到人世间,谓之“报身”。性命双修大成者,其身万古不灭,谓之“道身”;仅一世之暂寄者,谓之“幻身”。

“道身”乃是得天地之正理,备万物之造化,贫贱富贵皆不累其心。自知天所赐的性命之宝,千百倍地贵于身外的一切富贵,岂肯去贪世俗之财货,而败害身中之富贵?惟这个假幻之身,既有妻子眷属之牵缠,又有衣食口体之累赘,所以七情六欲派生。争名夺利,爱货贪财,虽爬山涉水,不以为苦;虽披星戴月,不以为劳,为贪财利,于性命而不顾。

自古以来,仙佛圣真皆是经过苦修苦证,方才达到无为自然之境,返本归源,成为大智慧者。所谓修道,就是修心修德,修圆收圆,收复自己丢失的灵光原炁,使心灵德性圆满无缺,恢复到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灵光归于母体之后,再经三清净化,使灵体洁净无杂,混元一体,才算圆满功成。

世间一切万物,外形皆是假,内心方是真,认理真修,才能得真道。修真者若是不以“观心得道”为纲,纵有千经万典,即使苦坐顽强,哪怕有什么功能神通,也只能是画蛇添足,仍是噬(shì)吃道皮,难以尝到道的内仁滋味,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难以成就无极大道。修道犹如积沙成塔,要按照建金字塔的程序,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积修。建塔初期,塔基宽厚,无甚难处。塔身像尖形的天梯,由下而上,垒到最高顶端处,必然风大险多,此时此境,若真能站得住脚跟,才算究竟,才能登天有望。一旦脱去假幻躯壳,即可飞升大罗胜境,复归无极大道。

天下众生,来自一炁,同呼一气,气盈则健存,气断则身亡,故言“众生皆一炁所化”,此乃至理也。愿世人明理识真,不可迷恋假幻,抱着虚假不放,而迷失了本性,忘记了自己的真主人。愿众生解开迷惘,挣脱色相,放下私心,苦证心道,性命双修,修善累德,自可得证无极大道,回归道乡。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世间一切财货,皆是大道所生,皆含有道性;其性在于流通,利益天下众生。财货的这种道性特征,其属性与公最亲,与德最近,与善最和。财货之力像流水一样,流向千家万户,为天下人所用;同时它又具有平衡法则,多者损之,缺者补之,随缘就性,各该其得。

今之世人不明此理,崇尚金钱至上,视道德为虚无,将财货奉为至宝,视身命为儿戏。所以不顾性命去拼搏,虎狼之穴敢入,为取不义之财,不惜铤而走险,敢闯法网刀剑,死亦不悔。此等“轻身重财”之人,以身与财相比较,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其理已经完全颠倒。

自古以来,修真界的先辈们,明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故能正确对待身与财货的关系。淡泊名利,重修身心,视财货为粪土,视道德为至宝。即使穷困潦倒,亦不丧其道志。北七真中邱祖在十多年的苦修中,曾断食七次,最长一次达七天之久,饿得昏了过去,但其心却如如不动,自知这是磨炼心身的考验,自觉吃苦受罪,终而得道成真。孔子的弟子颜回,苦修心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只知他肉身所受之困苦,而不知其心中自有至富至贵之乐处。这便是“能见其大而忘辱,不求有财而自富,不求有爵而自贵”的典范。学道之人,当求此等富贵,方是重其身心、修行有素之人。

【得与亡孰病?】

“得与亡孰病”,“得”者,如得名得利。“亡”者,有舍损、丧失、消亡之意,如亡名舍利。“病”者,害也。今之世人,贪名者,用尽心计,绞尽脑汁;为利者,日思夜虑,挖空心思。为名利两事,费尽平生机智;为得失两字,耗劳无限精神。或损人而利己,或舍死而忘生;或功名显世,仍追求不已;或金玉满堂,仍贪之不足。倘若不知“满则损”之理,不能适可而止,必然适得其反,走向反面。因利而生害,求荣反遭辱,此皆是不知“舍与得”、“存与亡”的辩证之理。

“名与身孰亲”,“名”者,人的名号或名誉、名声等。人之在世,有此身便有此名。故吾身之名,就是一个代号、符号而已。名如吾身之过客,必然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其来无所加,其去无所损,只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人应当重其身而轻其名。怎奈世间人颠倒行事,贪其虚名,而不顾其身。或图虚名而丧其实,或为名声而害其身,不知名为轻而身为重,不明身较之名更为可贵。故曰“名与身孰亲?”

人未生时,混混沌沌,本无一物,视听不得,与真常会,无有名相,无人心私欲,故曰“真人”。既生之后,种种形相,虚名伪装,俱为虚假,丧失天真,故曰“假人”。迷此幻身,七情六欲,妄作妄为,造业不断,累罪万千,称为“罪人”。若明道理,诚修大道,犹如铸剑,熔入炉中,煅炼滓(zǐ)秽,始见金刚,闪光无滞,方成妙器,重德轻凡,重身轻名,精心苦行,绝世虚名,诚心求证,炼至合于自然,万法归于一身,以一身而化万境,不滞有无,永绝生灭,复成真人,方不枉来人世一生。

大道无名无相,寂然不动,空无一物,自然而然,所以即使修道者,也不能执着“得道”之名。若还有想成仙作佛之念,存有得道成真的执着心,那就是心中有尘物,尚未真清静,也难以得道成真。《清静经》曰:“虽名得道,实无所得”。道是大自然的真理,天地森罗万象,皆具赋道性,每一事一物,都会给人以道理的启示,万象万物各具假身假名的特殊符号,却是道的外在显象而已,而道的本质特性,皆包含在外壳里边的内核中,全靠一颗诚心的感悟。

只有忘记后天的一切,放下一切物象的虚名假象,用一颗真心去体验万物之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之真性即可自由地与宇宙万物合一。到此境界,心明如镜,吾身处处是佛记,心性念念即道性,出口句句是真言,举手投足皆法印。至此,虽名为得道,以凡眼去观,仍是两手空空;以慧眼去看,只是一个“一”而已。故修道为众生,得道为众生,无论“修”与“得”,只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何须重名而轻真呢?

修道之人,切不可执着名相,尤其是进入高层境界之后,更要心中纤尘不留,“绝学”方无忧,放下后天一切欲念凡识,求得真主人出山主事,才能与道合真。对于初修者而言,尚在学步阶段,没有一个名相给他,没有一个拐棍相助,他反而无从修起。但到达彼岸之后,当立即弃舟,不可痴而不放,固执不通!一旦悟透真理,就该解脱一切束缚。当年五祖黄梅向六祖慧能说法,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大悟。所以说,修真者既要坚定地进入道的领域,又要能从容地走出来,不受道的包袱拘束,进入自然无为,那才是真正的“得道”者,那才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