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人间政道 > 第903章 加深印象

第903章 加深印象(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蓝京说工业革新和升级的确会压缩就业岗位,但淘汰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人,真正的工业化始终围绕“造机器”和“用机器”两大社会经济系统最重要的分工来进行,机器从“人手的延伸”发展到“人脑的延伸”,因此在可预见的三四十年里中国蓝领工匠岗位绝对趋于增加。

蓝京继而以汽车市场为例,按照国际经验每20辆机动车保有量就需要有1名负责售后的维修人员,这就意味着内地如果20%城镇家庭买车就至少需要140万维修技工,还没包括前景诱人的农村市场。

铜关与省城六大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定向培养蓝领工匠形式一直持续了七八年,源源不断培养了数千名技术人才,日后多数都成长为各个行业技术精英和企业栋梁,为铜关工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特别反映在工程机械制造方面,产业资产比重大,利润率也高,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一旦被限便面临停产窘境。

二是基础配套环节有待加强,原先蓝京寄予厚望的风电全产业链在实际引入时困难重重,尤其核心基础器件技术和产品全方位遭到地方保护等负面影响,未能达到链条式产业发展的构想。

三是空间布局与区域分工有待深化,一季度各乡镇为了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并没有遵循县委关于空间布局和区域分工的指导意见,蓝京精心规划的全产业链蓝图被各乡镇“切割”得支离破碎,给后期整合规范造成不小的难度。

也没办法,用熊汝诚的话说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质与量之间,肯定先让数量提升一大步,接下来才能考虑提高质量。

然而蓝京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熊汝诚知足常乐层次,而在跟周丹鸣、薛立权、李传俊等经济条线多次研讨后,拍板作出两项决策:

“蓝书记好大的官威!”

秦铁雁道,“警察要为人民服务,不是专门给你打探人民隐私,反正,反正我们都尽力了……”

“或许赵珺很想听关于秦处长摔跤的故事。”蓝京威胁道。

“他娘的就猜到你小子拿这个说事,真没出息!”秦铁雁无奈道,“要么我……我找机会请暨南公安厅打听打听,不过有言在先,不能保证成功,因为思思说得太含糊,可供调查的信息点太少太少。”

“就是问问,问问而已……”

一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蓝京说这里的人才不是干部,而是支撑铜关产业发展的“蓝领”,即技术工人,为此县委县正府拿出专项财正资金与省城六所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协议,探索“订单式”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加强高新、技能技术人才教育,打造一大批毕业就能顶岗的“工匠队伍”。

二是实施区域间统筹规划,蓝京承认以一县之力完成哪个非常细微工业类别全流程布局都很难,那么就需要拓宽视野,把战线拉到更广阔的东郊,利用其大开发契机实现产业互补格局。

“订单式”定向培养蓝领工匠的做法在一定层面遭到质疑甚至攻击,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要么当公务员,要么经商办企业,要么搞科研走学术道路,怎会让自家孩子毕业出校门就当工人?想想上世纪那轮悲凉无奈的下岗冲击波,哪个愿意再吃一次苦头?

工人终究要被大规模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所淘汰!

蓝京因此在数次县级会议上指出,大到国家小到县城工业化道路都离不开蓝领工匠,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全球工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蓝京怅然若失道。

之后他厚着脸皮以拜访陈程的名义“路过”副区长办公区域,两次都锁着门;又设法找到颜思思新手机号码,打过去,没接;发短信,不回。

蓝京也没辙了。

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蓝京与颜思思尤如互不交汇的平行线都奔波在基层一线。颜思思马不停蹄视察了东郊所有在建的厂区工地,连续主持五场座谈会倾听企业家、投资商和工程商意见建议,抽空与苏德亨通的蒋震谈了两次,表示全力支持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和做好产业整合相关工作。

蓝京同样深入落户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市工业条线领导、专家为方兴未艾的铜关工业搭脉问诊,从源头把握好方向发展,防止刚开始就走歪了路。在此过程蓝京敏锐发现貌似势头良好的喜人局面下仍存在三点隐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