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暗体 > 第200章 戴森球计划

第200章 戴森球计划(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一信息是刘翰洋通过mr影像再建系统中的量子纠缠,通过周芸与父亲周恒祥大校之间的量子塌缩得到的。

在那个程序世界中,暗黑体人为人类解决了粮食危机、气候灾害、以及延绵几千年的战争和争端,更为人类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能源供给问题。

他们为人类建造了戴森球,一个直径15亿公里,环绕太阳的壳状轨道结构,用来包裹太阳、开采太阳能源的巨大人造天体。

一组数据表明,目前,在我们恒星---行星系统中,绝大部分能源来自于恒星的辐射,但这些能源都被浪费掉了,我们太阳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约1/109,绝大部分能量散播到了宇宙空间之中。

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

一旦戴森球建造成功,届时,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升至危机前的水平,地表又将迎来生机盎然的状态。

那个曾经生机勃勃,孕育了亿万生灵的蓝色星球将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人们就可以在地表上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地球母亲的所有馈赠。

地球---这颗宇宙中蓝色的家园将继续谱写她生命的赞歌,继续她伟大的生命历程。

海啸过后,虽然地球有了一段相对温和宜人的气候,但这段时间短暂而急促,之后,地球进入了漫长的严寒天气。

地表的平均温度一度接近零下60度,即使在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最炎热的7月份,仍然是一片茫茫的冰原景象,气温一度跌破零下30度,漫天的大雪和肆虐的寒风席卷了整个大地。

地表的严寒使得人们望而生畏,无奈之下,地球上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人口被迫转移到了地下,地下城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区域。

幸亏人类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它能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和能源供给,但随着更多的人口转移到地下以及地下城的规模不断扩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变得日益紧迫。

于是,建造戴森球计划,一劳永逸地解决地球能源危机被提上了日程。

但人类建造戴森球的计划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阻碍,由于技术并不成熟,人类在地球与太阳的拉格朗日点发射了大量的运输飞船,也没有将太阳完全包裹起来,而且所需的材料和能量采集系统经受不住太阳风和等离子辐射的轰击。

计划进行了5个月被迫停止。

人类急需新材料、新科技和新型能量采集技术来支撑这一疯狂的计划,摆在人类面前的似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但人类并没有放弃,举全球之力攻克这一难关,遗憾的是,攻坚进行了3个月,却举步维艰。

刘翰洋临危受命,他想到了暗黑体文明为地球人所构筑的那个美好的世界,一个科技发达、能量供给充足的程序化世界。

有了戴森球,利用太阳的能源可以为地球增温,地球将重回以前温暖如春的宜居时期,还可以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巨量能源供给。

戴森球其实就是直径数亿公里不等,环绕太阳的壳状轨道结构,用来包裹太阳、开采太阳能源的巨大人造天体,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

这样一个“球体”是由环绕太阳的卫星所构成,完全包围恒星并且获得其绝大多数或全部的能量输出。

戴森球被认为是,在宇宙中长期存在并且能源需求不断上升文明的必然选择。

地球就属于这样的一个文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