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963 太祖往事3

五代十国往事 第963 太祖往事3(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王朴,柴荣的藩邸旧臣、从龙嫡系,郭威时期就是柴荣的首席智囊(节度掌书记);

杨昭俭,官宦世家,唐武宗朝宰相杨嗣复的曾孙,祖父杨授是唐朝刑部尚书,父亲杨景是后梁时左谏议大夫,其本人在后唐明宗朝进士及第,与张昭远同修《明宗实录》,先后受到石重贵、柴荣的高度表扬;

而窦仪最早是景延广的幕僚,而景延广就是挑起“晋辽大战”的战犯元凶,是公认的误国典型,要为后晋的灭亡负主要责任。

显然,窦仪是三人中的软柿子,这有可能是陶毂为什么只针对窦仪输出的原因。当然,也许在“力排”窦仪的同时,也对王朴、杨昭俭雨露均沾。

在诬陷排挤潜在竞争对手的同时,陶毂也毫无下限地跪舔当权者,比如魏仁浦。魏仁浦是郭威建立后周的功臣,深受郭威、柴荣的器重,先后任枢密使、宰相。

到了柴荣时期,陶毂参与了“高平之战”,在此期间,陶毂敏锐地捕捉到一次晋升的机会。当时的翰林学士鱼崇谅正在家乡照顾生病的母亲,没有第一时间赶来报到,于是陶毂便向柴荣进献谗言,说鱼崇谅是心怀观望。

前面详细讲过“高平之战”,表面上是后周与北汉的一次正面军事较量,实际上是柴荣对内部的政治摸底,快速建立起以柴荣为核心的新权力体系,简单说,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小测验。在这个节骨眼上,“有顾望意”是非常危险的指控,起步价是夷三族。

柴荣果然“颇疑之”。鱼崇谅上了一封陈情表,解释自己的处境,希望皇上能够理解。柴荣还算是比较仁厚的,准许鱼崇谅继续在家侍奉老母。不过,鱼崇谅的仕途也就此终结,再也没有收到朝廷的征召,一直等到几十年后的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才得以重新启用,然而仅一年之后,鱼崇谅就病逝。

陶毂一句谗言,断送了鱼崇谅的政治生涯。踢开鱼崇谅之后,陶毂顺理成章地顶替了他翰林学士的位置。

随后,柴荣给群臣布置了两篇命题作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在这次作文考试中,只有王朴、窦仪、杨昭俭、陶毂四人主张南下征淮,其中王朴最早提出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国家战略,赢得了柴荣的特殊表扬。这四人也就进入到柴荣的重点培养人员名单中,成为宰相候选池。

陶毂对魏仁浦说自己也有个姓魏的姥爷,您就是我亲舅舅(自言出于魏氏,以舅事仁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见魏仁浦的身影,陶毂就会毕恭毕敬地跪地磕头,给舅舅请安问好(每见,辄望尘下拜)。连吕布前辈都要感叹一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

在陈桥兵变的过程中,陶毂的无耻嘴脸更加暴露无遗。没错,他就是提前写好禅让诏书,在关键时刻献给赵匡胤,摇尾邀功的那位。此后,他便自认为有功于赵匡胤,以大宋王朝开国元勋自居,沾沾自喜,认为当上宰相是十拿九稳板儿上钉钉的事儿了。

他不知道的是,马屁拍在了马蹄上,赵匡胤对他卖主求荣的卑劣行径非常反感。

在大宋朝,陶毂仍然我行我素,诬告给事中李昉,还拉上好朋友张昭远,让张昭远帮他作伪证,一起诬陷李昉,前文有叙,气得张昭远在赵匡胤面前失态,大声斥责陶毂欺君罔上,结果赵匡胤却怒张昭远君前失礼,张昭远悲愤之下递交辞职信,然后就退休致仕,直至最后去世也没能得到重启。

四选三。拜相概率75%。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让拜相的概率从75%提升到100%?

答:干掉一个竞争对手。

史书上明确记载了陶毂针对窦仪的打击,“力排窦仪,仪以是不得相位”。显然,继鱼崇谅之后,陶毂又成功阻挡了窦仪。

为什么是窦仪?王朴和杨昭俭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