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850章 最后的屏障(上)

五代十国往事 第850章 最后的屏障(上)(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宰相范质、王溥也反对赵匡胤,但他们没有兵权,只是提笔写文章的老书生,所以让罗彦瑰等武夫吓唬吓唬就可以了;但一直为后周看家护院的悍将韩通就不行了,他有兵权,而且专业守塔三十年,在汴州城防系统内的关系盘根错节,更与赵匡胤关系不睦,所以必须第一时间予以肉体消灭。

赵匡胤对于韩通的死表现出了惋惜,诏赠中书令,厚葬。

赵匡胤的惋惜也许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还夹杂着一丝愧疚。后来一次,赵匡胤到开宝寺游玩,猛然发现墙壁上悬挂着韩通父子的画像,大为惊骇,急忙命人撤去。

2,“世宗遗恨”之王着

在最重要的“三征淮南”中,韩通的功勋及其容易被忽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才是柴荣最信任的将领之一。韩通虽然没有随军征战淮南,却肩负着汴州的防卫工作,柴荣把帝国首都交给他。

显然,赵匡胤集团没能拉他下水。

据记载,韩通性格刚猛但脑子缺根弦(性刚而寡谋),并且口无遮拦,性格暴躁爱发脾气,一言不合就瞪眼骂街,人送外号“韩瞠眼”。

更关键的是,他与赵匡胤的关系很一般。据记载,韩通曾与赵匡胤同掌宫中宿卫,为平级同事,但是“军政多决于通”,韩通比较强势,赵匡胤隐忍示弱。两人尿不到一个壶里。

韩通的儿子却很有智谋,只不过身体不好,是个病秧子,还是个罗锅腰(幼病伛),人送外号“橐驼儿”。

【最后的屏障】

1,“韩瞠眼”韩通

韩通生于河东太原,十几岁就应征入伍,以勇力闻名。刘知远在太原扛把子的时候,将勇悍的韩通置于帐下。从讨杜重威有功,累功升迁,到刘承佑即位时,韩通升为奉国指挥使。

郭威久闻韩通大名,征讨河中李守贞时,点名要求韩通随从,韩通果然立下先登之功,升奉国都虞侯。

郭威赴镇魏州的时候,又表奏朝廷,点名要求韩通做魏州马步军都校,从此,韩通成为郭威的心腹,辅佐郭威建国称帝。

史籍记载,韩通的这个儿子“见太祖有人望,常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

又是一个关键的间接证据。这句话的意思是,韩通的这个儿子也发觉了赵匡胤集团的苗头,于是劝韩通加入他们,但韩通不听。

字数很短,但信息量很大。

首先,连韩通的儿子都能看出赵匡胤“有人望”,说明赵匡胤集团的秘密运作由来已久,这是“长久密谋”的又一个间接证据;

其次,韩通的儿子劝他加入赵匡胤集团,但他不听。这就是韩通必死的原因,他明确拒绝赵匡胤集团的拉拢,旗帜鲜明地站在对立面。

在征讨兖州慕容彦超、河东刘崇的时候,韩通都立下战功,累功升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柴荣即位后,韩通参与建设了“李晏口——胡卢河”水长城项目,击退契丹有功;随后又参与了“秦、凤战争”,升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三征淮南”时,韩通被任命为“在京内外都巡检”、“权点检侍卫司”,也就是说,把看家护院的重任交给韩通。

北定三关时,韩通与高怀德、张令铎为先锋军,先赴沧州,为大军开凿水路。随后又被任命为陆路都部署,为大军打通了瀛州、莫州的道路。兴筑霸州(益津关)的时候,韩通是工程总指挥。

柴荣班师后,给韩通加宰相衔(以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