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846章 演员的自我修养1

五代十国往事 第846章 演员的自我修养1(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某日,郑起陪同张廷范到郊外送客。郑起比较穷,没钱买马,只乘了一头骡。送走客人后,张廷范要赶时间,于是给郑起作揖行礼,说:“请策马而行。”意思是多加点儿油门,咱走快些。

结果郑起阴阳怪气道:“这是骡,不应破格称呼它(此骡也,不当过呼耳)。”拿骡子讥讽张廷范过呼“太保”。

可把张廷范给气坏了,于是密奏朝廷,说郑起嗜酒失职。

4,其余群演

4.1郑起

世宗时,在赵匡胤当上殿前都点检的时候,郑起就嗅出了一丝异样,于是给宰相范质写信,说赵匡胤手握禁军,私下又广结人缘,应当注意防范,而范质不听。

这恐怕也是范质后来悔恨到把王溥的胳膊抓出血来的原因之一。可范质为何不听呢?

我们来翻看一下郑起同志的履历,从中窥探一二:

苗训,拜师陈抟,是“火龙真人”的同门师兄弟,太极张三丰的师叔。他的专长是观测天文星象,“善天文占候之术”。他与赵匡胤的私人关系非常紧密,“私与太祖友善”。

大军出征之日,苗训在军中散播“天有二日,一日逐一日”的说法。如果是别人这么说,一定会被骂作眼瘸,唯独“善天文占候之术”的苗训这么说,就等于是权威部门的官宣,不容怀疑。

苗训,可以看做是这场大戏的报幕员。

3,“头排吃瓜群众”韩熙载

首先声明,此人不是赵匡胤集团成员,也没有参演“陈桥兵变”。但他的故事也可以作为一个间接证据。

郑起是草根出身,草根到史学家都不知道他是哪里的草(不知何许人也),性格轻佻无节操,浪荡江湖,混迹于洛阳、汴州之间,“三无”京漂。一日,听说襄州双泉寺有位高僧,会点石成金之术,于是欣然前往,剃发拜师,日夜服侍老僧,以期得到真传。日子久了,才识破了高僧的骗局,大失所望,于是愤然还俗。

还俗之后参加科举,一举中第,在后周初年荣任汴州尉氏县主簿,三年期满,郑起主动给范质写信,毛遂自荐。在范质的推荐下,郑起终于进入朝廷,在柴宗训即位时,升殿中侍御史。

有一次,郑起在路上偶遇了赵匡胤。赵匡胤这个级别的干部,出行是有车队随从的,影视剧中,连县官都要坐在轿子里,前面有人举着回避牌,还配有前导,向群众喊话“闪开闪开,别挡道”。

为了表示与赵匡胤划清界限,郑起故意超车、恶意别车(横绝前导而过)。小不忍则乱大谋,赵匡胤选择了隐忍不发。

宋初,郑起外放到了泗州,主管市场监管和税收等工作,时任泗州刺史张廷范的散职是检校司徒,而下属们为了拍马屁,皆呼之“太保”。好比今天,管“李副局长”称呼为“李局长”,管“张经理”叫“张总”一样。

他是南唐的大臣,在“征淮战争”之后曾奉命出使后周。回国后,李璟向他打探后周虚实,遍问后周将帅的情况。韩熙载回答说:“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测也。”意思是我看那个叫赵匡胤的似有不臣野心,日后恐怕要搞事情。

另外,大部分人忽略了“顾视”的翻译,认为与现代汉语的“顾视”等同,其实人家大学问家韩熙载口中的“顾视”是“枭视狼顾”的意思,意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等“陈桥兵变”的消息传来,李璟对韩熙载佩服地五体投地。

一个外国特使、外交人员,都能觉察出赵匡胤蕴含改天换日的能量,除了说明赵匡胤同志是天选之人、韩熙载眼光毒辣之外,也能成为赵匡胤集团“长久密谋”的一个间接证据。

他们在等,一直在等东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